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025绿色发展大会专家精彩视点——魏学哲:“电化学+数字化” 迈向零碳交通新纪元

2025-08-12 11:17
27

在2025年绿色发展大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魏学哲发表了“迈向零碳交通——车载电化学复合电源及其能源供给”的主旨演讲,剖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在能源革命背景下的转型路径与前沿技术。

 

深刻转型:

汽车工业与能源体系的“脱钩”与“融合”

 

魏学哲指出,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交通零碳化已成必然,我国汽车工业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汽车工业与传统石化能源体系的“脱钩”以及与新型电力能源体系的“融合”,其核心在于实现两大转型:一是能源转型,从化石燃料转向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电力;二是动力转型,从内燃机转向以电池、电机为核心的电驱动系统。在这场变革中,我国汽车工业将逐步从过去“市场换技术”的追随者,转变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引领者。

核心突破:

车载电化学复合电源的演进与前景

 

魏学哲强调,尽管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技术进步显著,乘用车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但其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等方面已接近“天花板”,难以进一步突破或满足重型车辆等其他场景的需求。在下一代固态电池成熟前,业界正通过快充、换电、增程等多种路线探索解决方案。其中,以燃料电池为增程器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增程方式,通过构建“锂/氢”车载电化学复合电源,能有效结合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优势,将零碳车辆动力系统从10千瓦级拓展至兆瓦级、续航能力从百公里级提升至千公里级。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汽车,其技术红利正快速外溢至内河航运、低空经济等领域。

 

系统协同:

构建“车—能互动”的储能新范式

 

“绿电如何供应电动交通?”魏学哲认为,在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传统电力系统具有“发—输—配—用”瞬时平衡的刚性特征,可再生能源导致的发电侧波动性和电动交通导致的用电侧波动性必须通过增加储能环节去平抑,而单一储能技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未来必然采取“用复杂解决复杂”的系统方案,其中,电动汽车中发展起来的电化学复合电源技术有望成为连接新能源与电动交通的关键桥梁,如将锂电池(短时高频储能)与氢能(长时大容量储能)相结合,构建氢电二元解耦且互联的新能源体系,可有望实现能源与交通两大系统的完美融合。

 

 

数字赋能:

电化学与数字化融合的方法论创新

 

围绕电化学复合电源的技术研发,魏学哲提出,不同于传统电化学电源面向消费级应用,在面向车辆、能源等大型系统时,传统的试错式研发难以为继,必须依靠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解析电化学复合电源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通过深度测量、数字孪生、智能化管理等数字化手段,打造“电化学数字电源”,构建贯穿设计、制造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电化学电源数字空间,将电化学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以数字空间赋能物理实体,从而实现对复杂电化学系统精准的优化设计与管控,这将成为电化学电源在复杂交通环境下应用的核心方法论。

 

结语:迈向智能绿色的零碳交通新纪元

魏学哲表示,交通零碳化已从单一的终端排放问题,演变为车辆与能源的系统性问题。未来,电动汽车的电源技术将持续向其他电动交通工具输出外溢效应,促进整个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在智能化革命的浪潮下,“电化学+数字化”的核心技术手段,是交通行业拥抱变革、主动改造,将绿色发展从价值观落实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也是迈向零碳交通新纪元的重要路径。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样板——公司举办“绿色发展大讲堂”第二十八期主题讲座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