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025绿色发展大会专家精彩视点——刘炳江:以减排降碳“压舱石”项目应对“十五五”空气质量改善挑战
在2025年绿色发展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刘炳江发表了题为“能源绿色转型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的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当前我国能源转型与空气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对“十五五”期间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系统性见解。
一、“十三五”“十四五”
能源消费与空气质量改善分析
刘炳江指出,自2013以来,我国在工业、能源、交通和用地结构调整、构建清洁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与环境同步实现良好发展,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举例而言,北京的PM2.5浓度从2013年的90μg/m3下降至去年的30μg/m3。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煤炭消费量绝对值增加约5000万吨的同时,PM2.5浓度下降了29%,“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约束性环保指标均圆满完成,能源规划的规划值与执行值完美匹配,成为以“清洁”为导向、规划执行到位的绿色发展典范。
“十四五”期间,全国PM2.5浓度的下降速率放缓,煤炭消费量的超预期增长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趋缓的直接原因,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能源保供压力下,部分地方政府纷纷就地建设煤电项目,未能坚持“十三五”期间行之有效的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模式。
二、展望“十五五”
能源发展和空气质量改善任务前景
刘炳江认为,我国总体能源需求目前仍处于持续增长周期中,电力和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仍不稳定,时常呈现出跳跃性特征;预计“十五五”期间新增煤电项目和煤炭消费量仍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背景下为满足调峰需求而增加的部分煤电发电量,其快速启停、爬坡过程都会导致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增加。
考虑到能源需求增长、总量约束条件取消、不利气象周期等多重压力叠加,如维持“十四五”期间能源就地平衡模式的趋势,各地大包大揽,“十五五”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下阶段的能源规划如何制定、煤炭消费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显得至关重要。

三、为减排降碳谋划“压舱石”项目
刘炳江提出,煤电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改善空气质量也需要谋划相应的“压舱石”减排项目,以对冲能源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绿色发展成色。具体而言,可围绕以下方面开展谋划:
一是在非电用煤领域推进清洁替代。以天然气为重点,沿用“十三五”期间天然气增量主要服务于城镇居民生活和替代煤炭的思路,通过新增天然气替代发电场景以外的煤炭使用,比如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取暖领域“煤改气”工程。“十五五”期间,可结合我国在长距离供热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将新增天然气重新聚焦于替代工业和民用散煤,发挥其最大的环保效益。
二是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快绿色转型。目前我国交通领域“公转铁”早已提出且成效显著,“油转电”的成效更是世界第一。总体来看,交通领域的碳减排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碳达峰的行业,“十五五”期间可在乘用车市场化驱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重型卡车、船舶等领域加快新能源替代。
三是破解能源就地平衡模式。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对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的“等量或减量”替代。同时促进地方能源发展观念转变,从能源“自保”转向积极消纳大型风光电基地外来电力,通过同步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地风光电基地,以及特高压输电工程等大型项目,推动实现能源格局的根本性优化。